當前位置:首頁 > 農村工作 > 正文

精準幫扶亮希望 蠡園街道繪救助新圖景

時間:2025-08-25 10:37  來源:濱湖

“現在天天過得有滋有味,社區就跟咱家一樣親!”陳大爺樂呵呵地坐在活動室里,正和老伙計們打得一手好牌。誰能想到,這位獨居老人以前就靠低保過日子,一天到晚悶在家里,臉上難得有笑容。如今呢?社區助餐點提供餐食、有人陪著聊天、還有一堆熱鬧活動等著參加,陳大爺不光話多了,還成了社區活動的 “積極分子”。他這一變化,正是蠡園街道社會救助從“等著人來求助”到 “主動幫人過好日子”的真實寫照。

2025 年以來,街道社會救助服務站把目光牢牢鎖定在低收入群體的多樣需求上,創新推出 “1+3+7”幫扶模式—以精準評估為核心,以三級遞進為路徑,以七維服務為支撐,搭建起一張全方位、多層次的幫扶網絡。這一模式不僅讓困難群眾的日子有了穩穩的保障,更幫他們練就了本事、活出了精氣神,探索出一條扎實而溫暖的蠡園社會救助發展之路。

精準畫像,把準幫扶 “脈搏”?

蠡園街道把“精準評估需求”當成核心,從頭到尾形成“找到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閉環。社區社工和志愿者挨家挨戶走訪,跟居民拉家常收集資料,并和各個部門核對數據,給19戶低收入家庭建立“專屬檔案”。家里收入多少、身體狀況如何、跟鄰里處得咋樣、心里有沒有啥疙瘩,把 “缺吃少穿”“沒本事掙錢”“沒人說話” 這些問題都摸得門兒清。

摸清了情況,就由社工、志愿者組成專項幫扶小組,在建立信任的基礎上剖析問題根源,制定“一戶一策”幫扶計劃,哪家該先解決吃飯問題,哪家適合學門手藝,都列得明明白白,定期回頭看看效果,不合適就改。

就說陳大爺,檔案里寫著他 “吃飯對付事,身邊沒人說話”。幫扶小組馬上行動:社區助餐點將豐盛的午餐送上門,解決了吃飯難題,志愿者每月來四趟,陪他聊聊天;社工還拉著他加入棋牌組。3個月后,陳大爺從“閉門不出”變為“每日打卡社區”,需求滿足從“生存兜底”邁向“生活提質”。

遞進賦能,鋪就成長 “階梯”?

為實現從“短期救助”到“長遠發展”的跨越,蠡園街道遵循“物質保障→能力提升→自我實現”的三級遞進路徑,分階段為困難群眾筑牢根基、激發潛能。

首先聚焦基本生存需求,通過發放米、油等生活物資、提供應急資金補助和助學幫扶,解決低收入家庭 “吃飯、生活、上學” 等燃眉之急,為因病致貧家庭送去必需品、給突發意外家庭發放臨時救助金,筑牢生存底線。進而以 “優勢視角” 推動能力提升,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安排家庭醫生隨訪、組織義診和養生知識普及,守護身心健康;同時開展技能課堂、安全課堂,幫助其掌握生活與生存技能,增強自主脫困動力,實現 “自我造血”。通過專業心理疏導、鄰里互助、節慶聯歡等社區活動,幫助低收入對象重建信心、拓展社交,激發自身優勢,達成個人價值與自我發展。

陳大爺就是這么一步步過來的:先解決吃飯問題,不用再啃冷饅頭;接著跟著學健康知識,身體硬朗了,朋友也多了;最后他還主動張羅著組織興趣社團,帶著一群老伙計玩,成功完成了從“受助者參與者”“助人者的溫暖轉變。

多方攜手,織密幫扶 “網絡”?

社會救助從來不是 “獨角戲”,而是眾人攜手的 “大合唱”。蠡園街道整合多方力量,構建 “七維一體” 服務網絡,形成專業互補、協同聯動的幫扶格局:社區民政人員常態化走訪,動態更新需求檔案;社工定制幫扶方案,鏈接資源并組織活動;家庭醫生提供健康評估與慢病管理;愛心企業捐贈物資、資助教育;就業導師開展技能培訓、對接崗位并跟蹤就業;社區志愿者提供生活照料、陪伴與課業輔導;社區黨員參與政策宣講、結對幫扶,收集群眾反饋。七方力量各司其職、緊密聯動,織就 “生活+健康+就業+教育”的全方位支持網。

2025年上半年,街道救助站累計開展個案服務19次、能力培訓 3場、社區融入活動6次,通過動態回訪優化5份幫扶方案,實現“服務—評估—優化—再服務”的良性循環。

聚力見效,煥發救助 “活力”

“1+3+7” 幫扶模式的探索實踐,帶來了從個體到社會的多重轉變,困難群眾不僅物質生活有了保障,能力素質和社會參與度也顯著提升;形成了協同救助的社會生態,鄰里互助氛圍日益濃厚,“人人關心、參與救助” 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社會救助從 “生存型” 向 “發展型” 轉型。

從陳大爺的笑容到低收入家庭的新生,蠡園街道的社會救助工作正以“精準識別”的細致、“多方協同”的合力、“持續賦能”的堅持,將每一份幫扶化作溫暖的光,照亮困難群眾的前行之路。這不僅是物質的救助,更是希望的播種——讓每一個身處困境的人,都能在關愛中重拾力量,在發展中實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