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English EN
手機客戶端 無障礙瀏覽 老年服務 長者版

提示

智慧農業加快釋放“科技產能”

發布時間:2025-09-17 06:10 文字大小: [ ] 瀏覽次數:

  原標題:近三年我市建成17個智慧農(牧、漁)場,畝均收益提升約20%

  智慧農業加快釋放“科技產能”

  借助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農業實現水肥、溫度和濕度“按需供給”,從源頭確保農產品產出穩定、安全可控,無錫已開啟“向科技要產能”的農業新篇章。昨(9月16日)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近三年市級以上智慧農業設施投入超5000萬元,建成17個智慧農(牧、漁)場,畝均收益較傳統模式提升約20%。

  在濱湖區世外源生態農莊,總面積2.5萬多平方米的智能大棚里“住”著一排排枇杷、葡萄、翠蜜金柑等果樹,大棚里都有傳感器和契合果樹生長特性的灌溉、降溫、增濕等設施。農莊信息化平臺在持續多年數據“喂養”后,也實現了大棚自動開關、自動灌溉。“智慧農業生產,數據就是‘新農資’,手機就是‘新農具’,還可避免異常天氣影響,實現了穩產和高品質生產。”農莊負責人繆小虎介紹說,相比傳統露天種植方式,現在枇杷種植精品率提升約9倍,畝均增收3000元。

  “物聯網、人工智能給農業貼上了精準化、標準化標簽。”無錫昊天種業智慧農場負責人蘇本友說。在傳統簡易大棚育苗方式下,容易出現整片菜苗發黃或根系不發達、后期生長乏力等狀況。如今,在智慧農場里,蔬菜種子全自動播種,種苗“喝”上了優質水,生長所需的二氧化碳每天精準、自動供給;冬天補光燈能自動開啟補充光照,夏天水簾和風機自動降溫并調節通風狀態……數十個裝有“智慧大腦”的專業育苗大棚里,土地釋放“科技產能”,畝均收益較傳統方式提升約20%。

  在漁滿塘智慧漁場負責人徐俊磊看來,人工智能結合AI算法的智慧養殖方式,使農業生產效率有了更大提升空間。他們在大棚養殖刀魚、鰣魚的基礎上,新建了6個陸基魚池和智慧漁業平臺。“我們通過不斷試驗和整合數據,精準判斷出增氧泵何時開、開多久以及喂飼時間、數量等,讓魚在生長黃金期達到最佳狀態。”其智慧漁業平臺預計2年后運營成熟,可節約電費約40%,鰣魚、刀魚存活率提升約20%。

  “當前,智慧農業建設正從單點應用邁向平臺化。”市農業農村局人士說。智慧農田、智慧種植、智慧養殖等7大應用場景已納入市級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集成N個業務系統,匯聚數據43.36億條。今后平臺將加快拓展智慧農業應用范圍,推動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來源:無錫日報

微信公眾號
掃碼關注我們
政務微博
智能問答
問答知識庫
靈錫APP
錫企服務平臺
回到頂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