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English EN
手機客戶端 無障礙瀏覽 老年服務 長者版

提示

守護城市記憶 傳承千年水脈,無錫新一批地名文化遺產出爐

發(fā)布時間:2025-09-10 10:34 文字大小: [ ] 瀏覽次數(shù):

  無錫,這座“充滿溫情和水”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興,自古便有“枕河人家,槳聲燈影”之美,又有“出門即遇河,舉步必用舟”之便。近日,無錫市民政局會同多部門,經嚴謹評審,遴選出2025年市級地名文化遺產23個。本次評出的地名包括兩大類,其中涉及河渠、運河、航道的地名共18個,涉及古井及其他地名的共5個。

  東青河

  港灣與運河

  灌溉萬頃良田,凝聚古人智慧

  古代的河道作為交通和水利樞紐,其歷史鑲嵌在地名里。江陰的利港與申港,前者為澄西通江要道,系戰(zhàn)國時期開挖,后者為春申君開河之遺跡,以“九曲十八彎”的河道設計來減緩江潮的沖擊力,堪稱古代“水利工程教科書”。老夏港是江陰的老地名,承載著江陰古代水利工程的過往,蔡涇閘舊址等遺跡也見證著水利設施在其所處歷史階段發(fā)揮的獨特作用。

  人工挖掘的運河凝聚著古人的聰明才智。比如伯瀆河是江南最早的人工運河之一,使江南地區(qū)的沼澤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促進了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同時,它也促進了商業(yè)的繁榮,通過不斷疏通,伯瀆河逐漸有了運輸功能,成為蘇錫往來之通道。京杭大運河則在隋唐起成為“蘇常賦稅咽喉”,到了明清,南漕糧經此運河北運京師。明代永樂年間,無錫設立“廣儲倉”,年儲糧達百萬石,占江南漕糧總量的三分之一。

  在漕運史上,一些區(qū)域性的河道同樣功不可沒。錫澄運河如一條玉帶,串聯(lián)無錫、江陰,承載千年漕運記憶。錫溧漕河則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支流,是江南漕運的“毛細血管”,這里曾是南糧北調的主要水上通道之一,與京杭大運河構成罕見的“雙線并聯(lián)”結構。江陰的石牌港,是在唐朝開元年間為倉廩運糧而開鑿,原名鳳凰河,1958年建節(jié)制閘,曾是戰(zhàn)略后勤樞紐。

  伯瀆河

  河道與碼頭

  守護古代城池,孕育千年財富

  眾所周知,河流是天然的屏障,一度承擔著護衛(wèi)城池的作用。如江陰的東城河就是舊時的護城河,體現(xiàn)江陰古城“以河為障”的營建智慧。梁溪區(qū)境內的耕瀆河同樣也是護城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錫自古多河流,但部分河道已無處可尋。北興塘河和新興塘河的名字與河流實體均保留至今,實屬難得。這兩條河流在清代《無錫金匱縣志》中均有記載,前者沿途兩岸多蘆葦灘,秋末冬初黃雀成群,村民于晚間以網張捕,翌日上市出售;河蕩流水清澈見底,游魚可見,水產豐富,四季可捕。而后者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兩岸一度建起了不少碼頭。

  在江陰,有東橫河和東青河,前者因該河橫亙江陰市之東得名,是溝通谷瀆港、張家港、白屈港及錫澄運河的重要橫向骨干河道,開鑿于宋代天禧四年,灌溉田畝數(shù)千頃。后者是澄東地區(qū)排澇和引水的主干河道,承載著水利灌溉、交通運輸功能。東青河所在區(qū)域是江陰知名的水稻種植區(qū),清末民初,這里的“上海白”等粳米品種享譽四方,東青河也因此成為江陰東鄉(xiāng)著名的糧食集散中心,被譽為江南的“米碼頭”。

  古代人很早就充分利用河道運輸物資。比如宜興的蠡河在清代是“紫砂黃金水道”,這里的蜀山閘與南街“前店后坊”體系留存陶業(yè)記憶,而有了河道,商貿集鎮(zhèn)開始興起,帶來了“黃金萬兩”。宜興的桃溪河不僅是南宋岳飛駐兵招兵處,同時也是明清“日進斗金”的茶碼頭,現(xiàn)存茶園提領所遺跡就是見證。

  梁溪區(qū)境內的“雙河”地名,是分流梁溪河與直湖港的見證,講述著吳地舊時水道的千年往事。而錫山區(qū)境內的月溪形似新月,蜿蜒穿過鵝湖鎮(zhèn),宋代稱之為“市河”,這里回響著甘露寺的鐘聲,流淌著千年廟會的余音。

  廣濟古泉

  古井與泉流

  照見民生百態(tài),傳承英雄氣節(jié)

  在古井系列里,宜興的赤烏井歷史悠久。這口井于三國孫吳赤烏年間建造。當時湖墅有座祠山殿,殿后有個觀世音殿堂,因旱天飲水困難,寺僧便在觀世音殿前鑿井取水。為紀念孫權治吳,表示赤烏(傳說中的瑞鳥)降社,故命名“赤烏井”。此井經1700多年仍完好,至今尚可供人飲水。

  廣濟古泉位于江陰市澄江街道步行街北的澄江福地內,俗稱四眼井,即一口井上有四個眼可同時取水,系北宋嘉祐六年由廣福寺僧人宗壽開鑿而成。據說井泉天旱不涸,久雨不溢,水質甘甜,除了供寺內僧眾日常所用外,還廣濟香客勞頓渴飲之需,故名“廣濟泉”。江陰抗清八十一日,清初韓菼在《江陰城守紀》中說當時“投四眼井者,四百余人”。這口井見證了江陰人的英勇無畏與家國情懷。

  虎跑泉位于江陰周莊定山麓,據明嘉靖《江陰縣志》記載,虎跑泉又名“玉乳泉”。傳說宋代有一得道高僧在定山山腰修行,然山腰無水,有礙佛事光大,遂決定就近尋找水源。有一天,山中跳出一只斑斕猛虎,舉起雙爪就地刨坑,虎首頻點,隨即離去,后大家鑿石挖井,果然得泉。

  江尖渚,位于無錫梁溪區(qū)境內,又稱江尖,地處北門外的古運河中,運河到此分道。江尖渚原是芙蓉湖中的一個渚島,后芙蓉湖水勢減弱,江尖渚民居漸多。清代,渚上開設大批陶器店,到處堆滿缸甏,百姓稱此地為“缸尖渚”,無錫方言諧稱“江尖渚”。每年7月13日,江尖渚上會舉行有名的“燈棚”盛會,各陶器店將缸甏疊成數(shù)丈高的寶塔形,缸內儲油,入夜點燈,通宵不滅,稱為“寶塔燈”。2002年,這里建成占地3.9公頃的江尖公園,成為當?shù)鼐用裥蓍e之所。

  高子止水位于今梁溪區(qū)中山路21號(原江南中學內),為明代遺址,是明末東林黨領袖高攀龍宅第后花園內的水池,今水池面積僅8.73平方米。明時魏忠賢禍國亂政,矯旨迫害東林黨人,高攀龍效屈原之志投池自盡。這泓水象征著東林黨人的氣節(jié),永不枯竭。

  江尖渚

  規(guī)范與保護

  讓地名文化生生不息

  無錫市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地名是城市的符號,是城市發(fā)展軌跡的真實記錄,它的演變折射出地名文化的軌跡。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fā)展和舊城改造步伐的加快,一些老城區(qū)的建筑物或標志性街區(qū)被拆除,但其中一些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老地名不能被“拋棄”。

  2023年無錫市在全國設區(qū)市層面率先對《無錫市地名管理條例》進行了全面修訂,本著堅持尊重歷史和現(xiàn)狀、維護地名相對穩(wěn)定、確保地名規(guī)范使用的原則,從地方性法規(guī)層面進一步強化地名文化傳承和歷史地名保護。

  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0—2022年無錫全市共命名各類地名近3000條,2023年全市又新命名地名500余條。2022年起,無錫市分級分類開展地名文化遺產評定工作,已有23處地名入選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名錄,113處入選市級名錄,166處入選縣級名錄。

來源:無錫新傳媒

微信公眾號
掃碼關注我們
政務微博
智能問答
問答知識庫
靈錫APP
錫企服務平臺
回到頂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