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English EN
手機客戶端 無障礙瀏覽 老年服務 長者版

提示

江蘇無錫:構建科技企業孵化“生態圈”,開啟“硬科技”創業的春天

發布時間:2025-03-27 15:01 文字大小: [ ] 瀏覽次數:

  近日,江蘇省科技廳公布了全省首批標桿孵化器認定結果,總共產生了32家“省標桿”。無錫6家載體成功入選,數量位列全省第二,占全省總數的18.8%。據統計,這6家科創載體累計孵化了1573家科技企業,其中不乏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甚至有新三板、科創板等上市企業。國有孵化器、高等院校孵化器和民營孵化器各展所長,瞄準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探索科技企業孵化新范式,開啟“硬科技”創業的春天。

  深度參與,孵化器化身“生產要素集成者”

  1989年,江蘇省首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誕生。35年后,江蘇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數量占到全國的1/5,而寧蘇錫三地就占了全省的1/2。去年,江蘇省科技廳組織首批標桿孵化器遴選,重點考察載體在資本運作、場景供給、高成長性企業培育等維度的“硬實力”。

  在近期公布的全省標桿孵化器名單中,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江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無錫朗新數字能源產業孵化器、江陰百橋國際生物科技孵化器、無錫國合環保產業孵化器、無錫力合數字科技孵化器榜上有名,數量位列全省第二。

  “以前首先看物理空間大小、看入駐多少企業,現在看孵化模式、看企業在孵化器到底獲得了什么,也注重孵化器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投資情況、收入構成等。”業內人士對“省標桿”的入選標準作出了這樣的分析。不難看出,這正是無錫這批“省標桿”的優勢所在。

  “不是簡單收個物業費,而是要深度參與。”無錫高新區(新吳區)科技局副局長李振東介紹,高新區的孵化器載體,每家都要求具備至少一支創投基金,以“長期主義”的姿態投入企業孵化。本次遴選中,無錫高新區入選的省標桿孵化器就占到了全市數量的1/2。

  除了蓬勃發展的園區創投基金,無錫的科創孵化器還正在從單一的“辦公空間提供者”轉型為“生產要素集成者”,通過硬件升級、政策創新和產業鏈協同,為科技企業提供“研發—中試—量產”的全周期支持,助力產業集群快速崛起。

  走進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二期,園區大樓都配備了雙貨梯、雙層地下室,讓企業可在同一棟樓內完成研發、測試和小型生產。園區還引入江蘇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評核查無錫分中心,企業可“足不出園”完成生產資質審批,顯著縮短產業化周期。今年,創新園將在鴻山規劃建設一個公共生產平臺,解決初創企業難以找到小批量生產渠道的“痛點”。

  導師入股,民營孵化器撐起“半壁江山”

  歷經30多年的發展,江蘇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逐漸形成國有孵化器、研發機構孵化器和民營孵化器3種經典孵化模式。相比國有孵化器的政策、規劃、集群等優勢,以及研發機構孵化器的技術、人才等優勢,民營孵化器的優勢在于其靈活性和創業導師深度服務。在無錫入選的6家省標桿孵化器中,民營機制主體占了一半,展現出民營企業的獨特魅力。

  依托上市公司朗新科技建設的朗新數字能源產業孵化器,是無錫首家由上市企業打造的新能源專業化民營科技企業孵化園,孵化模式別具特色,持股孵化率超過80%。集團企業發展部總監、孵化器運營負責人丁祖忠告訴記者:“我們采用‘共創合伙人’模式孵化的37家創新創業企業,發展勢頭都很好。”

  為了激發項目團隊的創新創業熱情,集團鼓勵、篩選項目團隊成立企業,團隊業務帶頭人及核心技術人員,可直接合伙出資或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成為事業合伙人。集團也出資入股、引入創投資金幫助企業快速成長。同時,集團各職能部門以業務伙伴的形式提供幫助,為孵化企業降低運營成本。由于這些員工持股企業都處于能源領域的細分賽道,朗新集團還將核心客戶資源分享給它們。如今,37家企業中有6家年產值超過億元。

  國合環保產業孵化器推行的則是“早期參與、一路同行、價值鏈接”的特色孵化模式。區別于傳統VC/PE投資機構的財務或戰略投資人角色,國合控股作為出資方全程參與合資公司組建、股權設計、經營團隊組建與提升、知識產權、核心戰略梳理及建議、核心客戶伙伴關系搭建等,以創業團隊同行者心態參與投前、投中、投后各孵化培育階段。

  “只有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持續優化服務體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國合孵化器運營方——國合千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邵焜琨介紹,國合孵化器探索實施“同行者計劃”,集合創新工場和孵化器、加速器等功能,服務孵化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需求。

  著眼未來,用“硬服務”催化“硬科技”

  本次全省標桿孵化器遴選中,瞄準未來產業的孵化器占到較高比重,合成生物、細胞與基因技術、人工智能、元宇宙、未來網絡、第三代半導體等正在迅猛發展的未來產業領域紛紛出現在名單上。“培育未來產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是孵化器的新使命。”來錫調研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主任李太生認為,孵化器要更加重視未來產業,形成未來孵化新范式,推動未來產業孵化加速和創新。

  面對新賽道、新領域,用“硬服務”催化“硬科技”,對孵化器的運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標桿孵化器表現亮眼的同時,無錫的科技企業孵化器也普遍存在著運營團隊較為短缺、街道層級孵化器相對薄弱等現實情況。

  近年來,無錫對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政策與生態支撐不斷“加碼”,去年出臺的《無錫市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行動方案》等政策,鼓勵孵化器整合生產資源,推動“基金+基地”模式,對具備中試平臺的孵化器最高可給予300萬元獎勵。去年,無錫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組織培訓創業孵化從業人員近400人次,為孵化器運營注入人才力量。

  從街道層面來看,不少傳統工業廠房正向未來產業靠攏,如江陰121未來產業園、惠山未來健康科技產業園等聚焦“未來”的載體,就由街道老廠房“騰籠換鳥”而來。不少科技企業孵化器還開始加入生產功能,不僅提供研發空間,還通過硬件設計和政策支持實現生產功能的深度嵌入,在園區里就可以直接做制造。

  從無錫市科技局獲悉,無錫科技企業孵化器方面的首個地方標準——《科技創業載體孵化服務規范》正在制定中。未來,無錫市科技局將持續引導龍頭民營企業、市區國企、高校院所、投資機構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通過新建、提升、整合等多種方式,圍繞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延伸、未來產業布局,打造一批專業化程度高、孵化成效好、產業帶動性大、示范引領性強的標桿孵化器。(朱冬婭)

來源:無錫日報

微信公眾號
掃碼關注我們
政務微博
智能問答
問答知識庫
靈錫APP
錫企服務平臺
回到頂部
收起